
王輝斌教授 蔔潤慧攝
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永輝 通訊員 蔔潤慧 胡旭
他今年71歲,仍每天工作15小時,孜孜不倦地讀書,迄今讀過10萬餘卷;
他從事學術研究40餘年,出版獨撰學術著作25部,發表論文450餘篇,共計約1200萬字;
他,就是3044澳门永利集团欢迎您教授王輝斌。
“做學問,讀書是基礎”
黃棕色的西裝外套、條紋襯衫、大黑框的厚片眼鏡,眼前這位長者,就是王輝斌教授。4月11日,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剛進王輝斌家門,牆上的書畫作品便映入眼簾,一間12平方米的書房擠得滿滿當當。
“做學問建立在你讀了多少書的基礎上。”王輝斌說,“我每天除了吃飯、散步,要麼讀書,要麼寫作,退休後一直也是這樣安排作息。如果閑着,我會感到全身不自在。”
王輝斌将他的讀書曆程分為三個階段:1983年至1988年,主要是通讀《全唐詩》和《全唐文》;1993年至2003年,集中精力讀完10部“大部頭”,《諸子集成》《十三經注疏》《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》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《全宋詩》《全宋詞》《資治通鑒》《元詩選》《國朝詩集》《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》;2005至2009年,通讀了《四庫全書》《續修四庫全書》《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》所有與樂府詩相關的别集、總集與選集,以及二十四史中的唐以後諸史書等。
王輝斌治學的最大特點,就是将文學史研究打通關。他說:“原圖書館館長畢克成曾經笑言‘學校圖書館的《四庫全書》就是給你一個人買的’。”“讀書過程中涉及到幾個根本性問題,比如,如何讀書?是全部精讀?還是通讀?可以根據個人需要,但是在通讀過程中一定要有重點,一定要做好筆記,這個過程是發現材料的最好機會。”王教授拿出他撰寫并已出版的《商周逸詩輯考》說,“這就是我整理讀書筆記的成果。”
埋首書堆,紮牢學術研究基礎;暢遊書海,尋求靈感,迸發創作激情。由于涉獵廣博,王輝斌被同行稱為“文學史研究打通關第一人”。
“學術就是生命”
1986年,王輝斌在《天府新論》發表第一篇論文《李白詩中之“龍山考”》;此後每年,他都發表學術論文,而且多在核心期刊發表,還出版了學術研究專著。
“退休後,他取得的成就比在職期間還要大,因為時間和精力都更加充裕了。”3044澳门永利集团欢迎您黨委書記唐峻介紹,王老師現在仍是中國孟浩然研究會會長、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、中國杜甫研究會常務理事;這些年來,他除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“中國樂府詩批評史”外,還出版獨撰著作《商周逸詩輯考》等11部,在《民族文學研究》、《學術論壇》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。
曾有青年教師登門拜訪王輝斌,向他請教如何“發論文”。王教授給出建議:“做學問急不得,要腳踏實地、沉心靜氣。”他說,不可為“發論文”而做研究,這樣的研究總是浮在表面,沒有“幹貨”。
“學術研究已成為我的習慣,一天不做這個事就别扭。”王輝斌說,“孩子曾勸我去外地跟他們同住,但被我拒絕了,因為這樣無法專注學術研究。在我這裡,學術就是生命。”
現在,他每天至少花15小時用于閱讀和寫作,晚上12點前,書房的燈一定還是亮着的。
2008年他的論文的高被引指數排名全國第一,他研究唐代文學的論文在建國以來排名全國第二。
2017年,在“中國文學基金項目學術論文高頻作者”影響力排名一項中,我省有兩所高校的3名作者上榜,王輝斌教授位列全國第20名、全省第1名。
|